绘画让我着迷
意象的表现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工笔精细,考验技巧造诣,写意蓬勃,给人震撼之感
——廖松涛
艺术家简介
廖松涛,1973年9月生于江苏镇江,现为江苏省文化艺术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出版有作品专辑和技法专著七本。2010年在江苏省美术馆举办“廖松涛中国画作品展”。 2011年在乌克兰利沃夫等市举办巡回个人作品展两回。2012年在镇江城市山林文化空间举办个人作品展。2013年在聚宝堂美术馆举办蛇年迎春个人作品展。2016年9月在江苏省现代美术馆举办中国画镜片精品展。
苍山之灵
与廖松涛老师的专访约在一个阴冷的雨天。他来的很低调。肤白身削,戴着圆框造型的眼镜。“士”是他给我的第一印象。廖松涛老师是众所周知的“年轻有为”。在青壮之年便获得“全才”、“作画的思想家”等美誉,但谈到成功的秘诀,他却是淡然的。
“我今天所拥有的,不过就是之前用心刻苦后所应得的罢绘画让我了。人生就是这样,每个人与生俱来就是带有财富的,你的健康,你的精力,你的时间….只要你愿意付出,你就会得到回报。”
春山烟雨
成功必须努力,这是最朴素的道理。然而盲目的努力,却是一种对时间的蹉跎。廖松涛老师在近而立之年时所作的一片自序中,就提出过六十年的“画以明志”的人生规划绘画让我:“欲以二十年知之,二十年弃之,二十年不知不弃。”其中内涵,自然是由作者详细解读一下最好。
二十年知之---踏实刻苦奋斗人生
“所谓知之,便是要知画且知己。我在初中时代开始对绘画产生绘画让我了浓厚的兴趣,于是开始了基础的技法学习以及自我摸索的过程。在我习画的初衷是想将绘画带入自己的生活,通过绘画修身养性,又或者是为自己的人生提供更多的可能。所以最初十年的从艺生涯中,我尽可能地接触各类绘画艺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除了吃饭睡觉和本职工作以外,其他的时间我基本上都在作画。
两个黄鹂鸣翠柳
在“勤奋”这方面,我自认是不输任何人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咫尺画案上的奋斗岁月是我此生最大的精神财富,我时常通过回忆来警醒自己,不要被安逸的环境腐蚀了斗志。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通过系统地了解绘画,慢慢意识到让自身融入绘画才是艺术的大道所在。融入绘画就需要找准自身的定位,想要学有所成,必须有所专精。想要学有专精就必须了解自己的个性。
春江花月夜
96年左右,我想通了一件事:一个内在传统的我,在西洋画上的发展是有局限性的,因为我在这条道路上找不到归属感,这与我的追求是背离的。于是我停止了对油画和水彩的研习,开始大量购买书籍杂志,潜心深造中国传统绘画。我们的生活的时代节奏很快,很容易使人浮躁,从而忘记传统绘画的精髓,偏离了中国绘画艺术的根基。然而不正之风吹不到坚毅之人,为了弥补与古代大师们的断层,我开始沿袭古代国画的学习技巧,临摹古代大师作品,吸收大师技巧的精华之处。度过了第二个“知之”的十年岁月。我所谓的知之,即不断求知,不断自知。”
二十年弃之---清静脱俗以成大雅
“第二个“二十年”是一个不断探索,以求升华的阶段。当技达到一定造诣时,就需要以丰富的思想修养为基础,经历从“技”到“艺”的升华过程。这是每个大师的必经之路。我走上‘弃之’之路的契机,是我对中国画形成了较成熟的个人见解。我认为,意象的表现是中国画的精髓之所在,工笔精细,考验技巧造诣,写意蓬勃,给人震撼之感。
花鸟镜片之四君图
在此之前,我一直在研习工笔,我‘弃之’的第一步便是放弃工笔的成就,从零开始,学习写意。在南京艺术学院的进修为我打开了另一片天空。在那里我有幸得到了张友宪老师的指教,从张老师身上我悟到一个道理:‘每一个大师都离不开一个沉淀的时期,只有用心投入的画作才值得传世流芳。’张老师曾经很决绝地烧毁了自己的两千多幅画作,在南艺的黄瓜园潜心修炼,静心脱俗,然后才真正成为了绘画大师的。这个‘脱’不是丢弃,而是丰富自己,用其他学科的知识去完善,去‘养’。在那里我也认识了很多研习书法的同学,通过他们,我想到了用练习书法来锻炼自己线条功底的办法。以书法的“笔意”入“画意”,来参透“以书入画”的内涵。我花了四年左右的时间练习书法,去感受书法五体的用笔节奏。也是在这个过程中,我真正参透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所以事物没有优劣之分,人要在发扬个性的基础上去利用它们。所以‘弃之’的第二点就是要摒弃固有观念,开放思想,博采众长。
寿鹿图
中国画从理论、用笔、形式等各方面上被细致分类,已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我个人并不建议过度专注地限制自己在某一个类别上学习。外国人总是嘲笑中国文化没有系统的分科,这实际上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所在----趋于大同。好的东西我们都应该去学习,要博采众长。就像现在中国画界有很多画派,他们之间也是在突出自我特色的基础上相互学习,共赢共荣的。‘弃之’就是要在内容、风格、取向上持有开放、包容的心态,求同存异。”
二十年不知不弃---立今法古,成于自然
“概括来说,‘知之’是学他,‘弃之’是养己,那么‘不知不弃’就应该是一个淡然知天命的境界。我很喜欢中国古代哲学。我也认为哲学是一切学科的根基。道法自然,在绘画生涯上的体现就应该是不可以去学习别人的长处,也不刻意去追求个性的张扬,而是应该沉下心来,通过之前的学养,自然而然的形成自己的特色。
东坡小像 (局部)
从人生的角度来说,我认为别人的成功是无法复制的,自己的特色也不能是哗众取宠的。很多人用“仿古”来形容我的创作风格,其实中国画的学习体系就是按照临摹前人的作品,吸收大师的精髓,以求一脉相承。我并不是‘仿古’,而是在‘习古’,以求触笔古今共存,技艺均显。哲学的思辨启发我在构图上产生阴阳的对比,从而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让作品有了识别度。这也是我未来要继续发展的方向,我要以传统古法为依托,来展现我对当下时代的审美观价值观。也许我的作品在当代无法获得特别大的成就,但是我希望经过时间洗礼,我的作品会在当代一批的艺术作品中脱颖而出。所谓的‘大成’,是要求我们不被眼下的名利所蒙蔽。要永昌元的眼光,顺应自然规律。古人向来看中“身后名”,我也一样。在我眼中,“身后名”比“眼前利”要重太多太多。成大事者,不可俗而躁,不可虚而浮。成功需要努力,成功不可强求。”
松园幽抚 (局部)
一个成功的艺术家需要有高超技艺,有深厚的思想,还需要辩才无碍。让人信服才能被人接受。廖松涛老师的辩才并不仅仅体现在他的语言表达中。其实在整个沟通过程中,他都是淡然的,平静的。就如同他自己所说,都是简单的道理,但是花费了很多精力才能真正领会。廖松涛老师的辩才,在于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大道所在。没有振奋人心的鼓舞,只有真诚质朴的说服。尽人事,知天命。作画如此,人生亦然。
廖松涛作品欣赏
华山清影
归游晨记
镜片之佳佳
凌波化道 (局部)
鹿鹤图
山水微卷五则
花鸟镜片之四君图 兰
花鸟镜片之四君图 梅
源
艺动天下,公益性艺术类自媒体,由一群长期奋战在江苏文化传播一线的资深媒体人自发组成。希望能通过媒体人自身的传播优势,为艺术家与公众搭起一座沟通的桥梁,让更多人能够感受艺术带来的美好与快乐,让艺术不再高冷,不再远离大众,为弘扬优秀文化和公众艺术审美普及尽自己的一点绵薄之力。目前平台包含以下一些栏目:
【艺动专访】公益执笔人与艺术家、批评家、策展人、收藏家或机构之间的一些互动性、话题性专访。
【艺动专稿】就某个事件、展览、人物、作品、话题等由公益执笔人撰写的独家文章。
【艺动名家】定期向公众推荐国内外一些在其艺术领域有一定成就的人物与作品。
【艺动资讯】艺术展览、活动、讲座、互动等信息的预告简讯。
【艺动美育】图文并茂,介绍国内外各种艺术流派与其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赏析。
联系方式:QQ:14179234 邮箱:14179234@qq.com
点击标题找往期帖子
▼往期名家专访(时间为序)
传承笔墨,用激情抒发时代风采!——张小冬
舞枪弄墨皆相宜——金明华不凡的人生与艺术纯粹之处不虚空——金陵刻经处三代雕版传人的匠心之道。顾宪,“三位一体”的新金陵画派传人。一个追求唯美和浪漫的艺术家——杨波墨彩变象·现代气韵——赵治平的艺术世界张广才,一位拥有千万小粉丝的大画家张兴来:不重复别人,亦不重复自己,是我一辈子的追求视频丨色彩的造型——金田高云:雅声正音,工笔画中的入世精神
▼往期艺动专稿(时间为序)
伦勃朗的时代,妖冶而迷人的时代!对培养文艺“高峰”人才的思考这样看《兰亭序》,你就懂了!齐白石“似与不似之间”的重新解读——马鸿增美术馆观展撩妹指南——让你夏天不白过!
艺动天下助力“我爱你·融合教育”公益画展成功举办向魔幻现实主义的老男孩们致敬女版梵高:弗里达?卡罗的生命之花新一届江苏省文德中国山水画研究会组成人员暨作品展示画《罗伦赶考》时,那个叫高云的年轻人才二十六七岁